2024年12月30日晚7:00-9:00,外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团队通过腾讯会议举行了第五次交流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彭威老师主持,彭威老师和张祥晶老师分享了两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彭威老师主要分享了外国文学研究中常用的十二种思维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哲学思维、远程联想思维、概念式思维、分类分解式思维、批判性思维、提问式思维、叙事思维、逆向思维、互动思维、复杂性思维、逻辑思维和跨学科思维。哲学思维关注的是“大问题”,主要涉及在文学研究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全局性问题,比如研究选题的新颖性、竞争优势,以及是专注单个作家还是作家群体。远程联想思维则是从小说文本出发,将其与某一概念或理论相结合,强调“遥远”的联想,追求出其不意的关联。概念式思维和分类分解式思维则是在选题或章节构思时围绕某个新概念展开,从大的概念深入细化为多个次级概念,并与文本融合。在分析概念式思维时,彭老师结合权威论文和自身课题,详细展示了如何通过细读文本确定核心概念,并演示了如何将其细分为次级概念以确定章节的主要内容。对于其他几种学术思维方式,彭老师也通过丰富的案例进行了深刻解析。
张祥晶老师以《暴力、创伤、见证:〈等待野蛮人〉的梦境叙事研究》为题,分享了自己的论文写作思路。张老师首先介绍了论文的引言部分。她对《等待野蛮人》这部小说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核心研究问题:梦境叙事是如何与主叙事相互交织的?这种交织又如何影响人物的思想转变和道德救赎?梦境叙事在见证和治疗行政长官的创伤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接着,张祥晶老师详细阐述了论文的理论框架,即梦境叙事的心理机制与文化内涵。这一框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论文的主体部分,张老师运用弗洛伊德的梦境解析理论以及精神分析法,深入探究了暴力酷刑如何成为行政长官梦境的缘起。她详细分析了城堡和空白这两个梦境符号的象征意义及其所表征的创伤,揭示了梦境背后的深层含义。最后,张老师分析了梦境叙事与文本主叙事之间的相互映照关系,指出它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搭扣”式双层叙事结构。她论述了这种叙事模式如何助力行政长官在梦境叙事中调节内心冲突,实现从混沌到觉醒,再到救赎的心路历程转变。同时,张老师还阐明了梦境叙事在见证和治疗创伤、构建理想社会关系方面所发挥的重大意义,以及其独特的审美与哲学价值。
最后,马永强副院长对本次交流会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他建议外国文学研究团队应当深度挖掘并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科研专长,积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学术交流活动,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不断促进团队成员的学术成长和学术积累。马院长还针对后续即将开展的研讨活动以及主持人的相关工作职责,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动员部署,以便确保2025年团队的交流研讨活动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