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4日,第十六届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辞书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青海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辞书专业委员会和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商务印书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协办。来自全国的百余位辞书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双语辞书编纂与教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我院马永强副院长和宫妮老师应邀参会,并在分组论坛上发言。

本次会议以“AI赋能的双语辞书编纂与双语教学:守正和创新”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借助AI技术赋能传统辞书编纂的严谨性传承,开拓双语教学场景的智能化转型,并深化跨学科协作与知识共享。在主旨报告环节,多位辞书学界知名学者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见解。田兵教授从历史词典学视角重温《英汉双解韦氏大学字典》(1923)的时代背景并评价了其编撰水平;王仁强教授聚焦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探讨AI赋能双语词典编撰的实践路径,为计算词典学及语言信息处理领域提供新范式;章宜华教授基于大语言模型,阐述了多模态释义的理论基础与框架;杨慧玲教授全面梳理了近两年欧洲学界在汉语双语辞典史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朱绩崧博士回顾了《英汉大词典》(第3版)编撰的全过程;赵刚教授阐述了AI时代双语辞书编纂的速度、深度和温度。高永伟教授和胡文飞教授分别就汉英词典新词收录及其翻译、基于凝聚性结构的汉英词典文化记忆研究作报告。
本次会议共设八个分组论坛。我院马永强老师和宫妮老师分别参与了第三组和第一组的分组论坛报告。马老师从国际中文教育的视角出发,以“名动词”为例,深入探讨了汉语学习词典微观结构中语言知识表征存在的问题,并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宫老师则系统研究了《新汉越词典》的词类标注现状,揭示词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相关词典的编纂与修订提供了有益参考。此外,两位老师合撰的论文《基于词典数据库与语料库的词类标注研究——以〈新汉越词典〉为例》荣获本次会议优秀论文三等奖。


词典承载着语言规范、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的重要使命。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重塑学术生态的当下,双语辞书编纂与教学研究迎来历史性机遇。通过参加此次研讨会,我院教师与国内辞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掌握了辞书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学科融合趋势,为我院今后在辞书编纂与研究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